2016年9月4日,中国邮政将发行以工笔重彩绘制和设计而成的2016-24《玄奘》特种邮票一套2枚加小型张1枚。其中第2图为“东归译经”,表现了玄奘东归后,在西安大慈恩寺内潜心翻译佛经的情景。
细赏“东归译经”票图,可以看到画面中有两处设计瑕疵。
瑕疵1:执笔方法不主流
关于毛笔的执笔方法,宋代大书法家、文学家苏东坡曾有“把笔无定法,要使虚而宽”的论述。意思是:毛笔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,只要灵活自然、便于书写就行。
讲真,虽然怎么执笔都行,但毛笔最常用的主流握笔方法是“五指执笔法”,即:以拇指和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,捏住笔管;中指并于食指下面,并用第一指节向内勾住笔管;无名指指背和小指指跟向外抵住笔管内侧。总之,毛笔管应置于掌心与五指之间,五个手指都不能“闲”着,才能握得妥妥的,挥洒自如。
再看票图中玄奘的执笔方法:手腕枕于桌面(这个完全木有问题),仅以拇指和食指的前指节捏住笔管,另三指向掌心内攒,完全不与笔管接触,“闲”着没事干——我们不否认确实偶尔有人这样写毛笔字,但这个握笔姿势也太不主流了——把玄奘的执笔方法设计成这样,还清晰地出现在邮票中,这是想要吃瓜群众学他“另类”握笔姿势的节奏吗?额……
瑕疵2:书籍开口反了向
我国改变汉字从上到下、从右到左的书写和识读习惯,滥觞于清末,兴起于新文化运动,完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。与书写和识读习惯相对应,此前书籍的装订方式都是书脊在右、开口在左,即:从左向右翻页(当然,偶尔也有书脊在上、开口在下的装订方式,但文字顺序还是从上到下、从右到左)。这与我们今天书脊在左、开口在右、从右向左翻页、文字从左向右书写和识读的习惯刚好相反。
既然古代的书都是书脊在右、开口在左,那么装书的套盒当然也应该是右边封死、左边开口了。这不是想当然哟,事实就是如此。在我国古代,套盒左边的开口通常有两种:一种是左边的开口不设活动搭舌,书插进去以后这一侧是裸露着的;另一种是在左边开口上设一个活动的搭舌,书插进去后再将搭舌盖上,以防灰尘。
回到票图上来,玄奘的左手边有一摞经书,书外面是棕红色的封皮或套盒。现在问题来了:这摞书是书脊在左、开口在右的,其装订方向竟然跟今天的书一样!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古代的书,不论是封皮还是套盒,开口一定在左边,开口一定在左边,开口一定在左边!
吃瓜群众又有话说了:玄奘大师城会玩,一不留神就穿越到了1300年以后,跟我们一起看左翻的书。不知这位大唐高僧看起这些书来是否习惯?……
上一篇:2016年8月28日发行《月圆中秋》特种邮票1套1枚
下一篇:《相思鸟》邮票赏析